学术交流

    试谈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回归

    时间:2021-10-20   访问量:1484

        应红枫


       现在国际管理界正悄悄出现一个新的管理潮流变革动向。管理变得越来越简单、自然、通俗易懂。一些世界著名公司,如宝洁等,称之为“管理的回归本色”。但简单并不是粗糙或简陋,它应该是建立在对事物或过程的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因此,真正的简单,其实是一种卓越的极至,是一种“繁华落尽,只见本来”的境界。同时简单管理还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即:管理不是控制,而是一种任何使人的价值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以实现及如何尊重人的价值的一种方法、一种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让管理变得简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前任CEO韦尔奇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现在才明白,管理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但让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并使他们作到这一点却是件很难的事。” 
      质量管理的发展也一样。目前各种质量控制或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概念也不断出现。可是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竟还有这么多的误区,甚至有些误区就是我们有些质量专业人员或个别所谓的质量咨询专家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这就难怪许多企业虽然通过了ISO9000认证,可是实际质量管理水平都未见多大提高,甚至有的企业差点因为搞ISO9000而破产。这并不应该感到奇怪。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就看你如何“吃”了。你正确地对待它,按正确的方法服用,它可能就是一剂良药;而你要是服错药,或不按正确的方法使用,它可能就是一剂毒药。质量管理也一样。就比如ISO9000吧,的确有很多企业通过它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确实是取得了“精神和物质文明双丰收”。可也有的不少已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无论是企业管理、员工素质还是产品质量,基本上还是老样子,甚至还不如先未搞ISO9000的时候。其中奥妙,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固然和企业领导不真正重视有很大关系。但现有的一些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由于比较繁杂和深奥(其中也不乏不究竟甚至错误的地方),也给许多企业管理者包括质量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少捆扰和误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应该直言指出的是,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其实也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其中也一定会有一些不究竟甚至错误的地方。在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对质量管理的发展,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也不应只做一名观众。当我们许多企业正热衷于搞ISO9000认证及现在炒得很热的“6Sigma”时,国外已有一些有远见的质量专家对此发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这些专家认为无论是ISO9000,还是现在的“6Sigma”或“全面质量管理”都不是质量管理的究竟,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质量管理的“正道”。固然,在此我们无法对他们的意见发表是对或错的评论,但至少这些意见能给我们一个警钟:质量管理和ISO9000或6Sigma之间也许会有关系,但绝对不会是简单的“等于号”。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听听“不同的声音”。我们无意对质量管理理论做探讨或评价,笔者只想结合个人工作体会及对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妄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也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感觉到有一种回归管理质朴的本色,这个问题再次提出来,或者能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个人认为有两个必要性:一是在管理理论方法层出不穷、企业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思考、接受和应用管理的问题;二是出于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有些现象十分值得关注。 
      一、对企业而言,做企业是很实在的行为,效益是“定盘星”,追求效益的管理活动本身不能不讲效益。包括采用什么样的管理理念、什么样的管理理论、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甚至企业自创原创,都应该服从于企业的实际需要。而推行管理理论、方法、模式必须注意;效益、能通性和企业的理解执行能力。 
      1、关于企业的态度: 
      很多企业对于管理理论、方法和模式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这些东西,在企业里面有如换衣服、有如搞运动、有如街上的少女追求的时髦和流行,“ISO”、“CRM”、“ERP”、“X模式”、“学习型组织”等等等等有如前几年别在老板腰间的“手机”和屁股下面时髦的“座骑”,成了衣服和装饰品,成了附庸风雅的做派或者是标榜先进的证明,“导入”这个、“引进”那个。 
      这种态度对企业是非常有害的,企业忘记了自己的本色,就像资本忘记了追求利润。一个连基础工作都做不好的企业,即使能通过种种手段,通过ISO认证,但是,这种认证,既不能给它带来质量、也不能带来管理水平的进步、也不能带来竞争优势。如果说ISO认证是通行证、门票,企业不得不为之的话,那连整车的材料手可以随意浪费而毫无意识的企业推行什么ERP、连“顾客至上”这样起码的经营常识(甚至可以说是基本信用)都可以践踏的企业推行什么CRM确实就很显得滑稽了。 
      简单的、朴实的、使用的、企业能够深刻理解和执行的,就是最好的。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价值取向,而不应该丧失自我,比如,传统“TQC”使用的工具,别认为它老旧,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管理方法,企业能理解、员工能理解,就能把它做得很好,相反,一旦被“上升”、被加入了某些“体系”、被升华成某些“方法”,企业就不明白了。“对标管理”简单地说主是“见贤思齐”和“目标管理”,如果非要把它弄成“基准管理”体系企业就又糊涂了。 
      沃尔玛公司规模越大,他们考虑的东西就越是基本。数十年来,他们一直努力建立一家简单、高效率以及由各基层把握方向的公司。并确立了若干公司的成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基本常识,甚至可以说毫不起眼,像“每次只考虑一家商店”、“沟通、再沟通”、“倾听最基层的声音”、“集思广益”、“保持精简”等等。朴实而简单,却非常有效。 
      2、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管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 
    管理的发展速度飞快,管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企业不是管理专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企业在管理时间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吸收新知、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首先不必着急引入,需要有一个学习、评价、消化、借鉴甚至还有触类旁通和再创新的过程,最后必须成为企业自己的东西才能发挥作用。好的东西,未必就能适合自己。 
      二、对于管理学界,一直致力于管理理论的研究、引入和交流,可以说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贡献巨大。但也必须注意: 
      1、严谨学术态度,明确管理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务实的管理研究: 
    管理的成果是为企服务的,不能脱离企业,不能进入象牙塔,更不能恣意妄为。一些学者将国外的理论、知识、管理技术生搬硬套,类似于“王明”;一些人急于创造新的概念和方法模式,造成管理思想和理论不必要的混乱;一些人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明明是一眼就看得明白的东西非要长篇大论,好象不成理论、不成系统就不是东西、没有价值。 
      2、注重管理的实务性研究: 
      没有看见有人将管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概因为管理是一门实战科学,众人的管理新成果企业不是不知道,多数情况是没有办法有效的推行,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转化成生产力”,在“本土化”、落实和执行方面他们需要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务指导。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在我接触的一些企业家中,很多人都在订阅《销售与市场》、《商界》等杂志,这两本杂志都有实务实用的特点,说明他们在学习,希望获得指导,而一些所谓的管理权威杂志却不一定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什么?“企业管理”脱离了企业,就什么也不是!